admin 发表于 2020-3-3 20:19:38

成吉思汗改性余氏 湖广填川

俨唐古陶瓷,四川古陶瓷标本馆,成都古陶瓷标本馆,四川成都古陶瓷鉴定,四川成都古陶瓷收藏家,古陶瓷鉴定权威机构,古陶瓷拍卖,古陶瓷交易,古陶瓷鉴定,古陶瓷评估,古陶瓷收藏,古陶瓷官方鉴定

成吉思汗改性余氏——湖广填川

祖上弯弓射大雕余家“填四川”到大邑?(图)

元太祖成吉思汗后裔的一支就生活在成都市大邑县斜源镇?昨日,大邑县文管所在最近进行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于斜源镇江源村16社发现方圆30余平方公里的明代佛教群落遗址,大量功德碑、墓碑上的碑文明确提到成吉思汗与当地余氏家族的血缘关联。

  规模宏大佛教遗迹宏大

  地处大邑山区的斜源镇幅员60平方公里,偏居一隅的江源村幅员就达30多平方公里,杨寺基坪、余寺基坪、狮子沟、法轮庵和白云庵等明代庙宇基坪密布全村,可见明清时当地佛教的兴盛。让考古工作人员惊讶的是,在最近进行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行动中,意外地在余寺基坪近旁一片茂密山林深处发现一处明代佛教文化遗迹,仅残存的墓葬就有成百上千个,另有牌坊、照壁、舍利塔、石桥和石狮等大量文化遗存。“该遗迹对深入研究明代佛教文化在大邑山区的传播、分布等有重大考古及文物保护价值。”

  余寺基坪山腰的树林中矗立着大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所建,保存完好的“重建福慧庵碑”。该碑以青石为材质,虽然少部分字体已风化脱落,但“重建福慧庵致语”及近1000字的碑文仍清晰可辨。该碑连同碑帽高约3.2米、宽约1.02米、厚约0.8米,与雾中山开化寺杨升庵父子所撰之两碑和白云庵现存残碑的高度一致。与一般佛教文化遗址不同的是,在遗址中随处可见的功德碑、墓碑碑文中,多次提到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一块墓碑正面刻着“清处士余公伟……”等拳头大小的字样,碑后用70余字的碑文记载着:“太祖皇帝同姓,铁木真同生中华,食邑湖广孝感乡四十无子广行阴德……”

  历史疑云墓碑明示血缘

  可惜的是部分碑文因年代久远,早已风化消失。但依据可辨碑文的字面意思理解,即当地一位余氏族人与成吉思汗同姓,且为其后裔,从湖北孝感乡迁移“填四川”而来。据了解,位于雾邑山腰江源村16社的余寺基坪现有村民30多户140余人,该社村民大都姓余且有亲戚关系,以种养殖业和在当地煤矿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山高路远,水泥路盘山蜿蜒而上,这里一直以来都较为冷清。

  多年以来,山林中的功德碑、墓碑和墓葬等明代佛教文化遗存一直受到当地村民的自发保护,大量文物没有受到人为损坏。“小时候我就听父母讲过,余氏先祖们或为官或教书,大都家境殷实,很有出息。”据该社70岁的余德华回忆,要不是这次考古人员发现这处遗址和碑文,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或许还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同时,遗址中另有石碑记载:“关于大明之世,按其积乃灵鹫鉴之造林……兵燹于唐宋之间重建……”福慧庵是否为碑文所载的建于明代?“灵鹫”指什么?“造林”是否形容当时此时所建庙宇的规模?大邑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刘红彬说:“下一步我们会对残存的碑文进行复原研究,争取解开成都现今是否也有成吉思汗后裔的谜团。”


2004年5月,四川犍为县76岁老汉余海奎称:他和住在余家湾的20来户人家是铁木真的后代,他们这个家族从14世纪中期开始已在此居住了600多年。那时,我才知道,原来困惑我多年的余氏家族传说,原来让千万余姓子孙困惑了几百年。西南众多余姓家谱都保留着同样的传说故事:余姓人是铁木真子孙,先祖铁木健十子九进士。

传说大概是这样的:余氏是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健的后代。铁木健育有九男一女,九个儿子都中了元朝进士,后来他招的一个女婿也中了进士,所以有“九子十进士”的说法。元顺帝时民不聊生,发生红巾军起义,此时铁木健的子弟正在朝中任宰相、尚书、太守等要职,声名显赫,朝中奸佞小人诽谤说铁木家族要造反,皇帝接到告发后欲除去铁木一族。于是铁木健一家便逃出京城,辗转到达泸州凤锦桥。为了避免人马过多暴露目标,大队人马决定分散逃跑川内各地,并相约改姓为余。他们在泸州分散后流落到了今天的重庆、泸州、富顺、纳溪、青神、荣县、乐山等地。铁木健九子一女分散逃离时,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是元朝皇族,吟诗一首,作为日后认亲的凭证。诗曰:“本事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这件事被新浪网友骂得狗血淋头。提出了很多疑问:元朝科举总共就没有几届,不可能一门十子九进士。十子九进士,做出的诗句怎么如此破烂?


大家的责问是有道理的。从历史学研究的角度讲,历史上根本没有铁木健这个人。而且元史各种记载都很详细,不可能漏掉十子九进士这么重要的事件。


感谢札齐斯钦《西南铁改余氏研究》和余自华《铁改余是成吉思汗之后裔?》通过互联网发布了,这个600年传说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我压缩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附录描述。综合多种史料、掌故来判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铁改余氏就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其始祖也就是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儿,铁改余诸谱中之铁木见显系繁写儿字误作见字之故。


这些是初步的研究,通过互联网深挖,我还发现了更有意思的诸多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值得推荐给朋友们,这个我下回再说。


附录:余氏家谱考,铁改余是成吉思汗之后裔?

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乃至湖南、安徽、江西迄今为止都还有一种自称为元太祖铁木真后裔的铁改余氏族人,云贵川渝的该族人甚至还在计划编篡一本《中华铁改余通书》。对此一现象历史学界和民族学界早已重视,社科院民研所白滨研究员、内蒙古民委副主任荣盛先生、云南民族学者杜玉亭先生、元史专家方贵龄教授、四川民族学者李绍明先生、元太祖二十九世孙那楚格教授等都曾对此有过研究,并发表过专论。目前学术界对此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铁改余氏是元太祖后裔无疑但世系不能理清,另一种认为铁改余氏是元朝党项人安庆守将余阙的后裔或其同族之人。但经过深入研究云贵川渝及江西等地多种余氏族谱后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成立,铁改余氏实际上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


四川西昌礼州《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见元朝东路不花元帅,敕赠两平王……”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载:“吾祖元朝东路不花元帅铁木儿是也,敕封南平王……”石棉县《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儿系元成宗铁木耳同母之弟也,职任东路不花元帅,封西平王……”成都《余氏族谱》载:“吾余氏启自元朝,始祖南平王铁木建封殖湖广……”云南沾益《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见南平王也,职任东路蒙古军元帅……”宁蒗《余氏族谱》载:“先祖铁木耳元太祖铁木真后裔也……”巧家《余氏族谱》载:“先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也,世镇辽东铁龙山……”重庆《铁改余氏宗谱》载:“始祖铁木建元朝东路不花元帅,主军事征伐……”此外四川大邑、合江、威远、青神、洪雅、仁寿、内江等地《余氏族谱》和犍为余氏《蒙族源流》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从上述各种谱碟的记载来看,余俞氏始祖系元朝东路蒙古元帅这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而不花元帅中的“不花”两个字则应该是人名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官衔,以上看来其始祖可能叫不花铁木见或不花铁木儿。其封号为南平王或两平王、西平王尚难确定,但其封号中或许有一个“平”字。中国人家谱中记载的内容未必都是事实,但必然也有是事实的部分。

《元史》中东路蒙古军元帅见于史载者唯一人, 即元文宗朝丞相燕铁木儿之叔父不花铁木儿,此外不见其它记载。东路蒙古军元帅一职亦于燕铁木儿家族败落后即撤消,从该职物的设置沿革来看始终与燕铁木儿家族有密切关系,他人莫能染指,燕铁木儿擅权后更是将其归入自己领导的大都督府军事系统中。此东路蒙古军元帅不花铁木儿曾主持过对云南大都派诸王的讨伐战争,因功授封武平王知枢密院事拜太尉,而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其始祖南平王铁木儿曾参与平定云南诸王之难,正与此人情形吻合。另外,燕铁木儿、其弟撒敦、其子唐其势曾先后担任文宗、顺帝两朝的宰相,成为元末最显赫的宰相世家。这正与铁改余族谱中“吾本元朝宰相家”的记载相吻合。又燕铁木儿之封地在江南太平、撒敦之封地在庐州、幼弟答邻答里之封地在南京句容、其祖土土哈之封地亦在江南、因此不花铁木儿之封地也应该在江南,这又与青神谱所载“祖籍江南入西蜀”的情形吻合,而后来其九子一女更是在江南庐州分手。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铁改余氏并不是居住在庐州的党项人余阙的族人,因为《明史.俞通海传》中称:“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而俞廷玉据西昌姜坡《俞氏宗谱》记载就是九子十进士中的秀一公,庐州分手后匿巢湖投金花姐水寨。
又四川长寿《余氏族谱》载:“始祖铁木键……其子侄在朝中为相者名余登阁……自祖以后,入朝弟兄皆秉性温良保守,上皇归天顺帝即位时,值春月元,顺帝在宫偶得一梦,梦见九根枪矛立于朝。次日早朝,帝将梦命各大臣圆,朝有奸相庞悲奏到,主人龙梦得见九枪矛,乃铁也,想是铁氏弟兄九人在朝官高爵显,恐有谋反之心,顺帝信之乃命奸相庞悲挂帅带大将坚崇尚出兵要诛元臣,铁氏族人自知乃诛九族之罪,遂在凤锦桥边折柳为记,改姓埋名各散一方。”又有“历系原来是铁家……因有奸臣害我意,改姓余氏活生涯。”从元史上来看,顺帝即位后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儿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燕铁木儿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铲除,这正与该谱的记载吻合。但元顺帝并未因此将钦察人燕铁木儿家族斩尽杀绝,钦察人在朝中的势力很大,连皇帝的卫戍亲军都有一半掌握在他们手中,而燕铁木儿家族就是他们的首领,因此元顺帝为了安抚钦察人必须缩小打击面,尽量网开一面,避免把钦察人全部逼来造反,《元史》中就有顺帝下令将唐其势、答邻答里之后发往边地的记载,当然其它的燕铁木耳(玉里伯牙吾氏)家族成员同样也不可能在朝中立足了,九子十进士当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返回江南封地的。
元末 红军乱后,他们逃到庐州可能是要与撒敦的后人汇合。从俞廷玉逃入巢湖又成为水师首领这一点来看,当时逃入巢湖的便绝非俞廷玉单枪匹马一人,必然带有相当势力。而当时在庐州逃散的也绝非九子十进士当还有其它宗族、扈从乃至别的钦察人。四川彭水县向家坝的谭、张二姓便极有可能是当时随九子十进士逃跑的钦察人中的一支。燕铁木儿其先世为钦察王族,姓玉里伯牙吾氏,九子十进士要易族更名不可能姓玉,因为汉族中没有姓玉的,只能取其偕音改姓余或俞、于,目前这三个汉族姓中都有人自称是九子十进士的后人。其中余姓最多,广泛分布在云、贵、川、渝、湘、赣,俞姓则分布在皖、苏、川三地,而于姓则仅见于渝、川两地。从上述多种史料、掌故来判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铁改余氏就是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后裔,其始祖也就是元朝武平王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儿,铁改余诸谱中之铁木见显系繁写儿字误作见字之故。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西南铁改余氏虽然出自于元朝钦察人玉里伯牙吾氏,但不能否认其祖上在元末已经融入蒙古贵族这一基本事实。《元史》上记载土土哈以蒙古贵族女子弟塔伦为妻,其子床兀儿以元朝公主为妻,至其孙燕铁木儿更是以泰定帝皇后八不罕氏为妻且又尚宗室女子四十余人。燕铁木儿之女则为顺帝皇后,其子塔喇海为文宗养子,文宗之太子帖古思则又被燕铁木儿收为养子,其三个姐妹也嫁与皇室成员。这就是铁改余氏的祖先在修宗谱时为什么总要和元朝皇室攀扯在一起的原因。又据《元史》记载钦察玉里伯牙吾氏本为早期东蒙古游牧部落,后随契丹贵族西迁中亚,再进入欧洲伏尔加河下游钦察草原的,至元太祖讨伐钦察不过三世。因此严格说来,钦察王族玉里伯牙吾氏应该是早期蒙古人西迁欧洲的后裔。

燕铁木儿家族先祖最早属武平北折连川按答罕部族,在今辽宁、吉林、内蒙古交界的通辽、双辽、通榆一带生活。自先祖曲出徙居西北玉里伯里山,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西的钦察草原。以玉里伯牙为氏,号其国曰钦察。曲出生唆末纳,唆末纳生亦纳思,世为钦察国主。铁木真征服蔑里乞部后,因亦纳思收留蔑里乞部汗公都被铁木真伐兵征讨。亦纳思之孙忽鲁速蛮之子班都察审时度势举族迎降与元宪宗。随后班察都率部从征麦怯斯,从元世祖征大理、伐宋。中统元年,班察都与其子土土哈随世祖北征,战功卓著,其才不凡。班察都死后,土土哈袭父职,备宿卫。土土哈在平定北边宗王海都构乱、诸王脱脱木、失烈吉叛乱等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深得世祖、成宗帝的赏赐。至元十九年(1283),授昭勇大将军、同知太仆事。至元二十年,改同知卫尉院事,兼群牧司。至元二十二年,拜镇国大将军、枢密院副院使。二十三年置钦察亲军卫,兼都指挥使。至元二十五年,世祖将也只里女弟塔伦公主嫁予土土哈为妻。成宗帝大德元年(1297),拜银青荣禄大夫、上国柱、同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指挥使,奉命还北边。二月,至宣德府(今宣化)卒,享年61岁。赠金紫光禄大夫、司空,追封延国公,谥武毅,后加封为升王,子八人。
其子床兀儿,即燕铁木儿之父,昭勇大将军、左卫亲军都指挥使。袭父职领北诸军帅师狱逾金山(今阿尔泰山),攻八邻之地。因其屡建大功,大德三年(1299),拜上将军、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指挥使,太仆少卿。大德七年,拜骠骑卫上将军,枢密院使,大德十年拜荣禄大夫,同知枢密院士拜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钦察左卫亲军都指挥使。仁宗即位(1312)年特授光禄大夫,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左卫亲军都指挥使。床兀儿备受仁宗尊重。英宗至治二年(1322)死,享年63岁。累封杨王,子六人。燕铁木儿答刺罕,太师,右丞相,太平王;撒敦,左丞相;答里,袭封句荣郡王。
燕铁木儿,统揽军政大权,恣意专横,家霸天下,严重地威胁了伯颜集团的政治利益,致使伯颜集团借用元顺帝的皇权来铲除燕铁木儿集团。1333年,燕铁木儿死后,其弟答里、妹(皇后)、其子唐其势、塔刺海及其朋党先后被杀,燕铁木儿家族危在旦夕。符合“元顺帝听信谗言欲诛杀,九子一婿被迫逃亡”的特征。

元顺帝时期(1335年10月),燕铁木儿弟答里、子唐其势以及晃火铁木儿等之子孙被流放于边地。又因燕铁木儿家族的封地大都在今安徽合肥、江苏苏州、南京、上海、江西上饶等地,其子孙被流放、逃匿南方的可能性大。
《余氏宗谱》中“铁木健”曾被封为“东路蒙古元帅、南平王”之记载,又《元史》中任东路蒙古元帅一职的只有不花铁木儿一人,他是燕铁木儿之叔,至顺元年(1333)被封为武平王、拜为太尉等基本符合“铁木健”的特征。故可推定“铁木健”应为不花铁木儿。
既然铁改余的先祖是燕铁木儿家族不花铁木儿,那么《余氏宗谱》为何要写成“铁木健”、是显宗四子呢?这里隐藏着一个六百多年鲜为人知的秘密,一个除了先祖们外后人如果不认真研读《元史》也永不知晓“铁木相府”曾被当作逆臣的秘密。在封建门阀观念、忠孝仁义盛行的社会里,谁会把一个逆臣家族成员认作自己的祖宗呢?其实,先祖们并不希望子孙们将错就错以讹传讹,他们颇费心智巧妙隐藏“不光彩”历史的同时让后人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虚拟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物“显宗四子、南平王铁木健”令人费解,雾里看花。传记了“余本元朝宰相家”“东路蒙古元帅”“听信谗言被追杀逃亡”真实史事。一虚一实,使子孙们不得不去研读《元史》解读秘密,寻觅先祖们真正的足迹。


人们或许要问:燕铁木儿家族流放于南方的时间是1335年, “红巾反乱”是 1351年,两者相隔十六年,这与“红(洪)军赶散入西涯”有何联系呢?从时间上看,他们在流放南方途中根本不可能遇上“红(洪)军”。那为何有“红(洪)军赶散入西涯”呢?也就是说,在入西涯之前,先祖们就已经隐姓埋名生活在今安徽、江西等地了。《余氏宗谱》里先祖们改余之前的铁姓及名字都已是汉姓汉名可以证明这一点。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杀,只要把原姓原名换掉就可以了,即改为铁姓。入西涯分手时为何还要改呢?这可能是由于时间不同而目的不同。第一次改姓时,南方的疆土仍属于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改姓换名以躲避朝廷的追杀。第二次改姓时,元朝即将灭亡,天下将是汉人的天下,改姓换名则是逃避“红(洪)军”的追杀,如果仍姓铁,汉人容易与“铁木真”之蒙古人相混淆,招来杀身之祸。



由神话中构建的铁改余现象

评点:此西南“铁改余”姓中可能有少数蒙古族后裔,但绝大多数都是汉族人。但既使是蒙古族后裔的那一部分“铁改余”姓其宗谱所载内容也多与史实不符,冒认自诬其祖为元太祖铁木真,统称为铁改余氏。“铁木健” 、“九子十进士”是许多“铁改余”姓宗谱中都记载的人物。“铁木健”和“九子十进士”其人其事成为铁改余是成吉思汗后裔的关键链条。

   西南“铁改余”《余氏宗谱》(巴綦铜南2002年版)记载:“铁木健,元世祖忽必烈曾孙,系显宗甘麻刺四子。生于1286-1351年,享年65岁,被元世祖封为南平王,被成宗皇帝铁穆耳加封为东路不花元帅,后升任宰辅,主管征调军事。在朝为官历经八帝,长达四十年之久。”官职之大,位居宰辅,地位显赫,八代元老,出身皇家。就此而言,蒙元名臣重臣功臣非他莫属,定会留下浓重的史笔。然而在研究《元史》、《中国通史》蒙元卷等资料中,没有发现“铁木健”的任何踪迹,“铁木健”的主要内容严重缺乏史据。一是《显宗本纪》曰“甘麻刺有三子,长子梁王松山,次子泰定帝也孙铁木耳,三次子湘宁王迭里哥儿不花。”没有四子“铁木健”之记载。二是《成宗帝本纪》中没有“铁木健”的相关记载,成宗皇帝在位十四年从未封他臣为元帅之职。三是《世祖本纪》中也没有“铁木健”被封为南平王(两平王)之记载。元世祖忽必烈1260即位到1294年去世,“铁木健”(1286年生)最大才8岁,何功何德被封为王呢?据《元史》“诸王表”记载,整个蒙元只有秃刺、秃鲁两人先后被封为南平王。秃鲁是元世祖至元九年(1269)被封的,在此以后就没有封南平王的记载,没有两平王的封号。四是“铁木健”升任宰辅,封为太师之说无据。宰辅,位居百官之首,按蒙元官制应在中书省右丞相之列,据《元史》“三公表”“宰相表”考证,没有“铁木健”之记载。故推定“铁木健”属子虚乌有。

“九子十进士”“四太守五尚书一侍郎”入为什么说也是瞎说呢?整个蒙元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科举.,主要原因是蒙元一直处于征战动乱不稳定的状态,急需的是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军事人才;另一方面,蒙古人从落后的游牧民奴隶制社会一下转入比较发达的农耕社会,统治阶层的蒙古人在很长的时期内没有适应突如奇来的社会变革,相对于军事人才来说,对治理和管理国家的人才无论是从思想上、认识上准备是不充分的。到了蒙元仁宗皇庆三年才提出实行科举考试.,延佑三年三月(1317)才开始实施。据记载从1317年始至顺帝至正二十年三月(1361)止,断断续续共进行了十三次科举考试。按其规定每三年一考,分蒙、汉两榜,两榜所考的内容有别,考试的程序是先由各州县推选年满25岁以上的举人进行考试,再举行省试,然后进行廷试。参加廷试后第一名由皇帝赐予进士及第,其余及第者分别给予不同的官职。蒙古人、色目人及第者从官优汉人、南人一等。蒙元最多的一次廷试进士才一百多人,一般在六七十人左右。从《余氏宗谱》记载“九子一婿”的年龄看,最长者秀一公1310年生,也只能参加1335年以后的科举考试。据记载1335年后的考试仅有1343.3、 1345.3、 1349.3、 1352.3、 1361.3等5次考试。 “九子一婿”要在这五次考试中几乎每次两人及第进士的可能性有多大是不言而语的,这是其一。倘若真有其人其事,且出自皇室之家岂有不昭诰天下之理。然而,《元史》的赐进士及第榜中未曾有铁姓人氏,也未曾有对“九子十进士” 的褒奖记录。一个连“一妇产三子”“一茎长几穗”的事都要记录的《元史》,是不可能把一个家庭有“九子十人中进士”的大事给遗漏了的。这是其二。“九子一婿”如果出身豪门,皇族之后,还需要象汉人和蒙古色目人一般百姓那样走“十年寒窗”科举人仕吗?这是其三。再者,“九子一婿”身居尚书、太守、侍郎要职天各一方,不可能聚到一起逃亡,即便是在交通、通讯发达的现在,在较短的时间里逃聚到一起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另外,蒙元的官制没有“太守”这一官职。前所引文《中国奇渥温.铁改余蒙古族大统谱初稿》称“铁木见”是铁蔑赤之子,忽必烈之孙。而忽必烈之子铁蔑赤,据《元史》记载早亡没有后人。“铁木见”也不可能是他的儿子?2004年12月,东方民族网论坛上有一位“老余”在其《读铁改余家谱感言》一文中,为了能够证明家谱里记录的事件的权威性,居然把余子俊与宋濂当作老乡,并同时同朝为官。真是漏洞百出,牵强附会。又蒙元皇室本姓奇渥温.包尔之斤氏,根本不姓玉里伯牙吾氏,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对双流的这些余姓族谱所记载的内容进行了查证,不知是如何确认了“居住在双流的这些余姓族人是成吉思汗的后代”的。此外尚有“铁改余”姓“的先祖是成吉思汗铁木真(元太祖皇帝)为一代祖,元太祖的四子拖雷(追尊为睿宗皇帝)为二代祖,睿宗的四子忽必烈(元世祖皇帝)为三代祖,元世祖皇帝的二子铁真金(追尊为裕宗皇帝)为四代祖,裕宗皇帝的四子铁木健(南平王)为五代祖”的说法。然而据《元史.宗室世系表》记载,真金只有三子,并无第四子铁木健(南平王)?又《元史》《后妃表》及《后妃列传》中根本就没有潘氏这个人!、犍为、西昌、富顺、大邑等余姓家谱和《镇雄县志》,发觉这一带的余姓均为铁改余姓,均自称为铁木见的九子一女婿之后。但各种版本又互有出入,如有的说是遭朝内奸臣陷害被迫南逃;有的把分手地点记载成四川泸州(估计是“庐 ”“泸”同音之误),有的记载成黄河边;有的还加入了些神话如说是玉皇大帝相救派神鱼驮铁氏子弟过河故改姓余( 鱼)。应该说前面《四川长宁梅硐余氏族谱》中的记载是经笔者反复比较、推敲后认为是一个较符合实际的版本。改姓 的历史心理积淀,长期保存在铁改余姓的子孙中,据《镇雄县志》载:镇雄余铁二姓不得通婚,而且余姓如有十兄弟必 改一姓铁,以纪念九子一婿改姓余。川滇黔渝边区各县的铁改余姓家谱虽记载各有出入,但有三个共同点:一是自认是 成吉思汗的子孙,二是承认是由铁姓改为的余姓,不同于其他汉族的余姓。三是各谱中都无明初将领俞廷玉、俞通海、 俞通源、俞通渊等俞姓是秀一公支系的记载,故玉里伯牙吾氏应是他们的祖系,东路蒙古元帅不花铁木耳是俞通海等人的祖上。在川滇黔渝边区的余氏宗祠,一般者以“光前须显十进士,裕后还朝五尚书目(正殿即神龛对联)”及“问族 一门四太守,寻宗六部五尚书(中殿)”作为堂联,这里面含相传铁氏兄弟在蒙元历任高官的典故。并供有铁木见的牌位,上面写着:“皇元太师南平王铁公讳木见祖公之神位”,与其他汉族余姓所供的神位、堂联明显不同。

1997年初,川滇黔渝边区的铁改余姓子孙本着爱祖国、爱家乡,搞清历史源流的思想,成立了“中国铁改余姓蒙古族 续修族谱委员会”,推举云南宣威的余少凯任主任,四川西昌的王文芝女士任总顾问。第一次公开承认了自己的蒙古族 身份,共收集到了各地珍藏的家谱36本,并参阅了《元史》、《明史》、《蒙古源流》、《蒙古秘史》等史籍文献,并先后请教了元史专家周青树、方龄贵教授,蒙古语言学家陈乃雄教授,云南民族研究所马世雯教授和内蒙古自治区参事室荣盛主任及成吉思汗胞弟合撒儿二十九世孙那楚格等人,目前该中国奇渥温.铁改余蒙古族大统谱正在编纂中。相信其问世后将对研究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民族源流、演变产生一定的影响。至于川滇黔渝边区的100万铁改余姓子孙是否会恢复其蒙古族身份,那就有待其于铁改余姓的子孙的愿望及更多的民族、民俗学专家、学者对此的的调查了解了。同时我们强调:铁改余是成吉思汗后裔,证据确凿,不容任何人否定。他们既不是蒙元党项羌人余阙的后裔,也不该和西昌姜坡的俞姓(玉里伯牙吾氏)混淆。




四川老汉自称成吉思汗后裔 全族隐居山村600年
中新网5月19日电 四川乐山余家湾20来户人家认为自己是成吉思汗后代,所藏《余氏家谱》记载了其先人逃亡四川并改姓的经历 华西都市报报道,近日,家住乐山市犍为县同兴乡余家湾的76岁老人余海奎透露了一个惊人秘密:他和住在余家湾的20来户人家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他们这个家族从14世纪中期开始已在此居住了600多年。

  犍为余姓  百年族谱揭开神秘身世

蒙元从1368年灭亡到今天已有636年,其缔造者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但居住在犍为的余姓居民却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是蒙古族后裔,那他们为何改姓余呢?
 余海奎老人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们是从一本编撰于两百年前的《余氏族谱》上发现自己是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健后代的。据其介绍,在犍为县境内有着手抄、木刻等多种版本的《余氏家谱》,所载内容基本相同。

  记者见到了犍为县长期研究《余氏家谱》的余元富先生。余元富告知,他很小的时候就涉猎家谱,原来的家谱因故失落大半,现在他珍藏的仅是原来的很小一部分。他进行了30多年调查研究,走访了内蒙古、贵州等地,逐渐把完整的家谱了解清楚。余说,这本编撰于满清年间的家谱详细记载了成吉思汗家族草原起兵建立蒙元到他们如何逃亡到四川的这段历史。其中所记载的历史秩事、祖训族规、服饰礼仪等,对研究元史及历史变迁有重要价值。逃避追杀隐姓埋名散落四川民间据余元富讲述,犍为余氏是成吉思汗重孙铁木健的后代。铁木健育有九男一女,九个儿子都中了蒙元进士,后来他招的一个女婿也中了进士,所以有“九子十进士”的说法。元顺帝时民不聊生,发生红巾军起义,此时铁木健的子弟正在朝中任宰相、尚书等要职,声名显赫,朝中奸佞小人乘机诽谤,说铁木健一家暗中鼓动红巾军。元顺帝听后欲除去铁木健一家,于是铁木健一家便逃出京城,辗转到达泸州凤锦桥。为了避免人马过多暴露目标,大队人马决定分散逃跑川

内各地,并相约改姓为余,寓意“杀不尽斩不绝还有余”。他们在泸州分散后流落到了今天的重庆、泸州、富顺、纳溪

、青神、荣县、乐山等地,其中一支到了今天的犍为县。

    认亲凭证兄妹十人泸州凤锦桥留诗据介绍,铁木健九子一女一起逃至泸州凤锦桥准备分散逃离时,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是蒙元皇族,十人每人吟诗一句,作为日后认亲的凭证。这十句诗是:“本事蒙元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诗作好后,十人便各自分散,没想到这一别就是几百年不曾相见”。余元富说,在这600多年里,为了防止诛杀,铁木健后人在民间一直隐姓埋名,兄妹十人的后代都没有会过面。直到他在近三十年修谱工作中,根据祖先遗留诗句,在犍为发现了无数铁木后裔,大家才走到了一起。

  永红村支部书记袁成发介绍,余家湾现住有19户人家,人口在90人以上,绝大多数都姓余。虽然他们都自称为蒙古族后代,但所有的生活习惯和汉族人毫无差异,身份证上民族归属也是“汉族”。经过几百年与汉族共同生活,现在的余家人原有的蒙古族生活习俗没有保留下来。只是从他们这里的人耿直、刚烈的性格上,似乎还能见到一丝蒙古人的影子。
 
   纪念先祖重要日子穿上蒙古族服装与祖先一脉相承,余家人或多或少仍保留着一些痕迹。余家湾和周边余姓人家自古以来就有不过中秋节的习惯。根据祖训,余家人每年清明时节必须要为祖先和亲人上坟。余元富说,为了纪念成吉思汗,他的家中一直供奉着成吉思汗的画像,每天都要在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面前注目几分钟。在一些重要日子,他们全家人都会穿上蒙古族服装走上街头。他还说,他的身份证从20年前就改为蒙古族了。

历史学家  《家谱》真实性还需研究确认

  就犍为居住的余氏家族自称是成吉思汗后裔一事,记者采访了乐山师范学院长期从事地方史研究的杨炳昆教授。杨教授认为,这种事完全有可能。他说,蒙元靠武力征服天下,统治基础并不牢固。为了巩固统治,蒙古贵族分散驻扎各地。元末明初时,蒙元统治者败得很匆忙,不可能撤回蒙古草原,必然在全国各地留下蒙古贵族后裔。至于《余氏家谱》,还需要详细查看并参考有关史籍,才能证明它的真实性。

□相关链接

  铁改余姓这段秘史曾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2003年,四川省铁改余姓蒙研会筹备组经四川省民族研究会、四川省历史学会批准,于2003年3月27日在宜宾市召开了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蒙古族历史和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专 家学者引经据典,证明铁改余姓是蒙古族,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余氏家族各支系的代表也出示了珍藏的各种《余氏家谱
》版本、祖先的墓铭志等各种重要历史物证。(涂劲军)



全国第一部官修民谱在沾益问世

  【新华网讯】盛世修谱,传承文脉。记者从日前召开的《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发行会上获悉:《沾益铁改余氏家族志谱》的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第一部官修民谱问世。

此书由云南省志谱办和相关的17个党政部门、学术单位组成工作委员会,共同对沾益铁改余氏的家族史进行数年的调查研究、考察甄别而编修的。此举在我国历史上尚无先例。据记载,我国历朝历代各个不同时期,官方只对皇帝以及做出

突出贡献的大官、大臣的家族给予编修家谱,民间的家谱是族人自发形成的连续记载,官方只对其进行收藏保存。此书的问世,无疑开创了我国官修民谱的先河。

此书涉及400多年历史传承、族谱、碑文等识别考证,工作委员会的专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去伪存真,基本理清了一个县域范围内余姓族源、族属、世系、字辈的相互关系。同时拭清了覆盖在沾益余姓族籍上的尘封,中华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子孙及其后人,就在珠江源头。专家考察确认,沾益铁改余氏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第二十世孙余自德、余自祥、余化龙的子孙后代,于十七世纪初的明朝晚期先后从四川成都府、贵州贵阳府、昭通镇雄、江西省抚州等地迁徙进入沾益境内,发展至今已有1300多户5300多人。

这本族谱完善了祖训道德规范,提倡以德立家兴族,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云南蒙古族增添了

新的篇章,给各地蒙古族撰编族谱开了一个好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完)



成吉思汗后裔隐居双流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记者余宰贵 钟辉)近日,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正在热播时,双流县煎茶镇尖山村3组71岁的村民余朝元突 然捅开了一个惊天秘密:成吉思汗铁木真是尖山村余姓族人的先 祖!  记者获悉此事后,昨日专程赶到余朝元家探秘。余大爷取出一本裹着好几层塑料袋和油纸的古书,小心翼翼地展开。记者看到,古书绢制的封皮已经破损,内部纸张已变脆发黄;除了页角略显模糊,字迹仍清晰可见。
  翻开这本《余氏族谱》,只见残破的扉页上有乾隆五十年的字样,正文第一页介绍祖先渊源:“元之先本胡地蒙古 部下人也,与女真国为邻……孙世袭爵,至十世孙其势愈大,名曰铁木真……”族谱内还记载了余姓先祖铁木“九子十 进士”等事件。铁木就是铁木真的后代,元末任东路蒙古元帅。
  余朝元大爷说,元顺帝时,太师伯颜说他们家族暗中鼓动红巾军造反,元顺帝轻信谣言,欲灭铁木一家。铁木的儿 子余秀一闻讯后,“遂逃出朝门”。他们取家族玉里伯牙吾氏“玉”字的谐音更姓为余或俞,分布在西南、中南、东南 各地。这在《百家姓》中都有记载,统称为铁改余氏。 村上老一辈的余朝仙、余朝清、余朝兴几兄弟也表示,小时家里也藏有这样的族谱。村民们还提到,村上以前有余 氏祠堂,里面供奉着成吉思汗的画像。

  记者将这本《余氏族谱》送到了成都市文化局文物处。副处长缪永舒从纸张的年代对族谱进行了考证,确认纸张的 年代应该在清中后期以前。接着,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又对族谱所记载的内容进行了查证,结论是内容与史实基 本吻合。由此确认了居住在双流的这些余姓族人是成吉思汗的后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吉思汗改性余氏 湖广填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