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 永乐官窑青花鉴定篇(上篇)

[复制链接]
查看1359 | 回复1 | 2019-11-13 14:5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乐官窑青花鸳鸯戏莲纹高足杯(上篇)

明永乐时期的青花瓷器在继承前代陶瓷工艺的基础上,摆脱了元末、洪武青花工艺的影响,开创了明代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成为一代名品,倍受后世顶礼膜拜、赞赏有加。
  本文高足杯:通高10公分,撇唇口,斜腹收腰,杯肚硬折至竹节高柄足。
  该杯内外绘饰12道青花弦纹框饰图案,其青花弦纹并不甚规整划一,有粗细不一,弯曲不直,且显雾朦朦和毛茸茸的感觉,其弦纹特征在诸多的永宣官窑青花瓷器上比比皆是。图案主题是莲花池内的两对情侣鸳鸯,辅饰为足柄上的五片芭蕉叶和杯内底的七叶水草及一枝莲花。两对鸳鸯游东游西戏闹荷塘,雄鸟回首鸣凰,雌鸟掌拨清波。瓷艺画师以流畅和雄健的笔力,藉之“苏料”的浓淡交融特色,使所画纹饰极具中国画的“墨湮晕彩、层色尽染”的艺术效果,人艺与土火合一天成一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鸳鸯戏莲图。

ia_100000004647(1).jpg


ia_100000004673(1).jpg

ia_100000004686.jpg


查阅诸多的文献图录及馆藏图录和互联网上的相关图片甚至还包括仿品,均不见其造型和纹饰的明永乐高足杯,难道是孤品?十多年来独孤求二未能如愿。把该杯倒置而看,杯身与元、明永宣的青花带盖梅瓶的“盖子”形如一辙。

ia_100000004711(1).jpg

ia_100000004701.jpg

ia_100000004697(1).jpg

ia_100000004693(1).jpg

ia_100000004692(1).jpg

ia_100000004717(1).jpg

ia_100000004716(1).jpg

ia_100000004732.jpg

其造型既庄重大方又圆润秀美,胎体属于永乐墩式碗、压手杯类的厚重型,但无元末明初时期的粗大笨拙形态。
ia_100000004729(1).jpg

ia_100000004712(1).jpg


胎质选料精细,洁白细腻,但较之康熙官窑“糯米胎”略逊一筹;比同期民窑精品的胎质显得更白净、细腻、滑润。

ia_100000004691(1).jpg

该杯身与足柄,是继承元代高足杯的瓷泥榫卯衔接工艺,在足柄内底可见杯身的榫卯泥蒂。

ia_100000004687(1).jpg

ia_100000004709(1).jpg

上三图是元青花高足杯的瓷泥榫卯和泥蒂标本

ia_100000004731(1).jpg



杯体满施明初典型的“亮青釉” ,白里带青、光亮肥厚、质感紧密而无橘皮纹。杯外施釉厚腻,手指抚摸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堆脂感;杯内施釉较之薄平并且有明显的“挂黄”现象,高足内釉亦同。说明了,就是釉薄处泛黄,俗称“挂黄”,有人把此点作为鉴定永乐器(有永宣不分之说)的重点之一。萱草园主说:元末明初期间,釉层经常厚薄不均,釉面发色差异较大,由黄、牙黄、逐渐变白。主要原因为胎土不纯,略黄,釉则多为青白釉。淡黄表面施青白釉后,随着釉厚薄产生一定呈色区间。该特征在洪武、永乐时期较多,宣德时期也很明显。后来随着胎土逐渐变白、釉色透明等,类似特征不再明显。永乐清涛白龙纹大扁瓶漏胎处发色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ia_100000004734.jpg

ia_100000004694.jpg

足柄内足墙呈“挂黄” 现象(图15、16)

ia_100000004728(1).jpg

杯内墙呈“挂黄”现象(上图)

ia_100000004719(1).jpg


上图:
1、足柄内足墙呈“挂黄” 现象
2、在杯的唇口、杯肚折角、足柄竹节棱角和足边的釉色明显闪白,与杯身平面釉色形成“青”、“白” 的色界,像似几圈白玉带围绕其身,突显出妙不可言的“鬼斧神功”的艺术效果。这种釉料的发色机理,余以为很是怪异,可以肯定:是现代“牙刷”们破释不了的“密码” 。

ia_100000004730.jpg

上图:足柄内手拉坯宽道纹的成形工艺,请史爱平专家说说:“…其次是现代胎土露胎处处理得极紧凑细致顺滑,制作速度快得多且均匀,胎面呈现一种快速操作痕纹显得生硬拘谨无缺陷态,即使有高低不平处仍然表现出一种均匀顺滑的一环扣一环的条状细纹工艺状态。特别应注意的是,这种条状细纹工艺,同元青花瓷手拉坯宽道纹中存在的浅淡细密的一圈圈丝状指纹不同。元青花瓷手工拉坯宽道纹是一道道较宽带凹的纹,一般和艺人的指头宽相当,在1厘米左右,或1厘米多。而细密指纹如同头发丝般一丝丝呈圈状附在带凹宽道纹内。而现代仿的条状细纹属于现代加工中形成的,比指纹要粗要鼓得多,像方便面条一根紧挨一根盘旋,和元代艺人留下的宽道凹纹中存在的一丝丝密细浅淡的丝状指纹绝然不同。”
点击图片放大原图才能看清隐显细密的圈丝指纹。

ia_100000004737.jpg

永宣专家英豪先生说:“永乐的青白釉器口、边角、底,以及釉薄处应闪黄和闪白,釉厚处闪淡青色。”《保值翠玉字画古玩投资指南》说得很正确!萱草园主卫先生亦如是说,并提供了馆藏“永乐清涛白龙纹大扁瓶漏胎处发色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景德镇出土官窑永乐青花烛台(上图左:红箭头所指)更是最正确的物证!这亦是现代“牙刷”们破释不了的“密码。

ia_100000004727(1).jpg

杯底青白釉呈色的基调是青蓝色,足根转角处积釉为靛青色。釉质肥厚、莹润晶亮,釉面有几许黑点“釉尘”并显现胎骨中的孔隙。

ia_100000004726(1).jpg

杯底青白釉呈色的基调是青蓝色,足根转角处积釉为靛青色。釉质肥厚、莹润晶亮,釉面有几许黑点“釉尘”并显现胎骨中的孔隙。

ia_100000004714(1).jpg

杯底青白釉呈色的基调是青蓝色,足根转角处积釉为靛青色。釉质肥厚、莹润晶亮,釉面有几许黑点“釉尘”足根处隐现杯底与高足柄的衔接痕。

ia_100000004715(1).jpg

ia_100000004718.jpg

ia_100000004710.jpg

永乐时期,把来自阿拉伯地区进口钴料“苏麻离青”,经过提炼后分为上中下品:发色青翠泛紫与浓黑泛绿交相辉映的是上品,用于官窑;发色淡蓝与黑褐混融的为中品,用于民窑精品;发色蓝中偏灰暗的为下品亦叫渣料,用于民窑饭货;上品“苏料”珍贵胜金。余藏之杯用的是上品“苏料”。      



ia_100000004688.jpg
ia_100000004689(1).jpg
ia_100000004690(1).jpg
ia_100000004713(1).jpg
匿名 admin | 2019-11-13 14:54:15 | 显示全部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