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1-6-1 00:25:55

早期青花聚料 - 元青花 明代青花 鉴定鉴赏 收藏 要领

早期青花聚料(1) 元、明早期青花瓷的纹饰中有许多颜料聚集,这些聚集的颜料呈色不同。形状不同,人们称之为“聚料”,“铁斑”等,这种现象在宣德以后基本消失,因此在鉴定中纹饰是否有聚料现象是断代的重要特徵。一般认为这类带有聚料现象的为苏麻利青,为明早期以前的青花瓷。
最初八十年代初到景德镇研制青花瓷,读了一些陶瓷书籍,请教过一些陶瓷专家,对于明早期以前青花瓷纹饰中的聚料现象形成传统的观念——苏麻利青内含高锰高铁,所以在烧成时锰元素和铁元素会向一起凝聚,形成聚料和铁斑。
但是在后来制作青花瓷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80年代时景德镇绘制仿古青花瓷基本都是使用“淡描”手法,青花纹饰颜色浅淡,如此一来青花绘画的水平无法提高,青花装饰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就是以色阶多少论高低,墨分五色形象的指出青花瓷精品的特色,而“淡描”手法绘出的纹饰颜色浅淡,色阶空间太小,为了扩大色阶空间我在绘制青花瓷时采取“一反三”的方法使用颜料,既纹饰颜料厚度是“淡描”纹饰颜料厚度的三倍,扩大了色阶空间,瓷器呈色鲜艳夺目,色阶分明。尽管我使用的是伊拉克进口青料,烧成瓷器呈色接近明早期青花色调,但从未出现过聚料现象。
我在景德镇研究青花瓷制作并非为了仿古,而是为了破解景德镇青花瓷绘制技法,成化以来景德镇青花绘制技法发生了根本变化,由画工独立操作变成勾线、分水(渲染)两个人操作,绘画工具也发生了变化,其目的除了为了降低成本以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技术壁垒,的确几百年来青花瓷一直为景德镇独有,当然各地也有生产但水平就无法相比了。

TAG:早期青花聚料 - 元青花 明代青花 青花瓷鉴定 青花瓷鉴赏 青花瓷收藏 四川文物鉴定 四川古玩鉴定 四川古陶瓷鉴定 成都文物鉴定



早期青花聚料(2)
绘制青花瓷最大的难度在于干燥的泥坯吸水过快,青花料颗粒过大,毛笔蘸上泥沙状的青花颜料在吸水率极高的泥坯上绘制纹饰,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画家无法绘制,因为需要呈色深厚时笔上的颜料呈泥沙状,笔毛会粘附在坯体上无法行动,成化后青花瓷呈色较淡与此也有很大关系,只有经过长期训练的专业青花画工才能进行绘制工作,景德镇人称青花绘制技术为“料性”几百年来由于外来画家不懂“料性”而无法进行青花瓷绘制,即便是景德镇釉上彩画师,包括著名的“珠山八友”也不敢涉足青花瓷绘制工作,因此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在他创作的五百件青花香筒上的题词中写道“四百年来虽有林风眠、启功等许多先辈来景德镇,但都未敢落笔,吾辈是四百年来第一人---------”几百年来景德镇画工依靠技术壁垒始终维持着青花瓷的垄断地位,保证了几百年窑火不灭子子孙孙有饭吃。
初到景德镇便租赁了一家仿古瓷作坊,80年代时景德镇的窑炉基本都是国营企业所有,不给个体作坊烧造瓷器,因此个体作坊的处境十分艰难,当时主要集中在狮子埠、凤凰山、里村一带、这些地方的窑炉是农村社队所有可以让个体作坊搭窑。我在狮子埠租下一家作坊,雇佣几名工匠开始制作青花仿古瓷,最初以制作仿民国瓷为主,因为历史原因那时制作仿古瓷的技术工人已经剩下的为数不多,景德镇十一大瓷厂青花彩绘技工只有人民瓷厂、曙光瓷厂还保留有几十人,利坯技工更少,制作清三代仿古瓷技术上有很多难度,元、明瓷器又没有市场,即便民国仿古瓷虽然产品十分抢手但生产始终无法扩大。
开始几年处于学习了解阶段,在几位专家朋友的帮助下只是对产品进行一些小的改进,如加大胎体的重量,以应对鉴定对“手头重”的要求,使用进口青花料增加发色的鲜艳,在釉面上撒一些铁末使成瓷釉面具有民国瓷器存在大量黑斑的特点------等等,同时对青花料的使用技术进行改造,由于绘画技工使用的技术为景德镇传统南派青花技术,因此技术改造进行的非常不顺利,后来结识了景德镇人民瓷厂青花配料专家刘树阁先生,刘先生五六十年代与著名瓷画家王步同在一个工厂多年经常为王步配制青花料,还与王步学习青花绘画,在景德镇青花料配制行业也是数一数二顶级专家,在刘树阁老师热情指导帮助下技术改进很快取得了一定成果。

TAG:早期青花聚料 - 元青花 明代青花 青花瓷鉴定 青花瓷鉴赏 青花瓷收藏 四川文物鉴定 四川古玩鉴定 四川古陶瓷鉴定 成都文物鉴定




早期青花聚料(4)

开始了解到各种青花料的发色机制,使用时各方面的优缺点等等系列的原理,这些基础知识绘画技工并不知晓,他们仅仅了解使用知识,而当你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对于绘制青花和瓷器烧成后纹饰中的一些问题就比较容易解释和进行改革。青花绘制技术难以掌握关键是坯体吸水速度快,颜料颗粒大,我从国画技法中想到画工笔画时使用的熟纸,如果坯体不再吸水,绘画难度自然就大大降低,但是艺术效果会大大降低,釉中彩就是这种方式的青花瓷,由于颜料不能被胎体及时吸收颜料会形成不规则的凝聚,造成线条中间形成空白,晕染部分着色不匀,无法表现中国画笔墨的精髓。景德镇画工在绘制精细部分时传统的方法是画前在需要作画的部位刷水,以降低坯体的吸水度,现代的方法是在颜料中加入少量的硅胶,增加颜料悬浮度,这些方法对于掌握“料性”的景德镇画工是切实可行的,对于外来的画家就没有太多的作用。
表面看解决吸水率过快的难题很简单,只要在颜料中加入大量的胶质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加入胶质以后会造成施釉时大大降低纹饰部位的釉层厚度,明早期青花和现代贴花青花瓷用手抚摸感觉有凸起,就是因为这种原因,实际不是凸起而是下凹,因为纹饰中还有某种胶质使得釉层薄于没有纹饰的区域而形成下凹,釉层过薄以及颜料中的有机物在碳化阶段会产生气体,所以会造成缩釉从而形成料疵造成产品报废,明早期青花瓷普遍存在缩釉、料疵现象与颜料中胶质过多存在着必然联系。
颜料颗粒过大也是一个问题,青花料原始状态是岩石,虽然产区、品质、形态不同,尽管现代使用球磨机加工,但粒度仍然过大,还需要手工研磨,无法解决的矛盾在于研磨时间过长青花料的色度会降低,因为在研磨过程中研磨棒和研钵的表面也会不断的被研磨,白色的瓷粉不断的混入青花料中,使得研磨的青花料颜色变浅,因此青花料的研磨是有限度的,不允许无限度研磨,所以无法达到预想的粒度,因此现代景德镇绘制精细纹饰大多使用化学氧化钴,使用化学方法加工的氧化钴粒度大大小于用传统方法加工的青花料。颗粒大除了会造成绘画操作困难以外,还会造成瓷器纹饰中的“聚料”现象,从而破坏画面的和谐,并可能形成料疵,景德镇画工对于这种颗粒很有办法应付,首先不使用胶质调制颜料,使用经过发酵的茶水来调制青花料,既满足了颜料的悬浮要求又避免粘度过大而粘起大颗粒的颜料而造成“聚料”其二在绘制工作中不断用小勺搅拌颜料,使得粗颗粒颜料沉淀,细颗粒颜料在茶水中悬浮。这样一来“聚料”问题轻而易举得到解决,这也是景德镇工匠聪明才智的结果。


TAG:早期青花聚料 - 元青花 明代青花 青花瓷鉴定 青花瓷鉴赏 青花瓷收藏 四川文物鉴定 四川古玩鉴定 四川古陶瓷鉴定 成都文物鉴定


早期青花聚料(5)

由于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太大的进展,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采取“两害取其轻”的原则,只能采取使用胶质液体调制颜料,使得颜料悬浮度增大,达到与纸上作画感觉一致,使得没有进行过青花绘制技术训练的画家可以熟练自如的使用自己原有的绘画技法在坯体上进行青花创作。同时为了提高发色的深度使用伊拉克进口青料和优质珠明料,因为进口青料和优质珠明料氧化钴含量高,可以适当延长研磨时间使得颜料粒度减小,发色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颜色深度。使用这种颜料后任何一个画家来到景德镇只要几个小时的体验就能够进行青花纹饰创作,但是烧成的瓷器上的青花纹饰上会产生明早期青花瓷所存在的相同质量问题,“聚料”、料疵、纹饰凸起、如果使用伊拉克进口青花料还会出现“铁斑”,使用珠明料“铁斑”现象则不会发生。图片拍摄的是1994年著名画家何家英在景德镇使用我研制的青花料使用中国画技法绘制的500件天球瓶的局部,可以清晰的看到明早期青花瓷的一些现象。
在微观时纹饰中的“聚料”深色斑点形状各式各样,许多“聚料”斑点呈倭角状,可以明显的看出原来矿石的形状,与明早期青花仿古瓷纹饰中的聚料斑点的差距非常明显,现代仿古瓷绘制采用景德镇传统南派青花技法,用茶水调制颜料没有粘性,因此大块青花料不能被毛笔粘带到纹饰中,只能在画好纹饰后,再在纹饰上用毛笔将深色颜料点在纹饰上,这种人为制造的“聚料”斑点形状大多呈水滴状很难绘制出倭角状的斑点。

TAG:早期青花聚料 - 元青花 明代青花 青花瓷鉴定 青花瓷鉴赏 青花瓷收藏 四川文物鉴定 四川古玩鉴定 四川古陶瓷鉴定 成都文物鉴定


早期青花聚料(6)

“聚料”斑点的分布十分有规律,大多出现在起笔、收笔和转折处,这是因为黏在毛笔上的块状颜料会在这些部位脱落,在运笔途中也会有块状颜料脱落,但不如起笔、收笔等处密集,可以明显的看出运笔的走势,颜色深重部位“聚料”较多,颜色浅处“聚料”现象较少。现代仿品纹饰中的“聚料”分布没有规律,只是凭绘制工匠自由点绘,只要认真分析“聚料”的分布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由于我配制的这种青花颜料会造成一些质量问题,所以必须有补救措施,经过几年研究实验,改用珠明料,改变颜料加工方法,通过特殊工艺改变胶质阻隔釉水吸附缺陷,最终历经近十年的努力完善了北派青花绘制工艺,从此所有愿意绘制青花瓷的美术工作者都可以自由自在的使用自己熟悉的绘画技法在坯体上进行艺术创作,不再需要长时间的特殊训练,景德镇垄断青花瓷几百年的神话终于被攻破。
长期研制青花装饰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现象千姿百态,因为我所进行的研究方向并不是仿古瓷而是解决画家不能绘制青花瓷,所以在研究实验过程中没有传统工艺的禁锢,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方法和手段都敢于尝试,包括一些不合乎常理的方法,青花瓷最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无法复制性,釉料、颜料、胎泥、烧成曲线等等一系列因素都会使青花瓷的发色和品质发生变化,正是因为多年的不合乎常规的实验烧成的瓷器千奇百怪,也从中了解了许多产生这些现象的一些原理,目前青花瓷千变万化的细节尚无法解释,但有些问题还是有规律的,“聚料”现象从实践看形成的原因就是胶质的粘度,金属斑则与青花料加工工艺有关,早期青花料没有经过煅烧直接粉碎,矿粉颗粒必然不会太小,过大的颗粒中锰和铁会聚合成金属斑。明中期以后青花料加工增加了煅烧程序,使得矿石变得松散易碎,加工后的青花料更加细碎,因此金属斑在明中期以后的青花瓷纹饰中大大减少。
这些见解并非道听途说而是我亲身经历,在实践中遇到了这些现象介绍给网友仅供大家参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早期青花聚料 - 元青花 明代青花 鉴定鉴赏 收藏 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