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篇] 偏光显微镜下的聚料现象-显微鉴定 青花鉴定 元青花鉴定

[复制链接]
查看1258 | 回复0 | 2019-11-4 15: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偏光显微镜下的聚料现象
ia_14400000790.jpg

ia_14400000791.jpg

判断“聚料”真伪最简单、准确的方法是使用偏光显微镜观察,
图一就是早期青花的偏光显微照片,我们从照片中可以看到纹饰的所有线条中都有色点存在,这些色点有两个特点,一是分布自然均匀,从色点的分布可以看出毛笔的运行规律,二是色点的形状基本保持着原始矿石的形状,隐隐约约可以看到矿石的棱角。
图二是仿品的偏光显微照片,照片中的青花纹饰中也有色点,但在箍线中没有色点,色点的形状大,边缘呈圆形,分布不合乎毛笔运行的规律,可以确定是人为后点上去的,色点是用毛笔点画而成,不会形成矿石的自然形状。
----------------------------------------------



聚料是青花纹饰中出现的一种质量缺陷,在纹饰的线条和色块中的普遍颜色中出现一些大小、形状不一的深颜色的色点,称之为“聚料”形容这种色点是由于一些青花颜料自然凝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未有磨细的颜料颗粒的沉淀和存留而非“凝聚”。
在青花瓷早期发展阶段,画工延续了釉下褐彩的绘画工艺,由于人们对于氧化钴这种新进入陶瓷装饰行业的颜料缺乏了解,颜料的加工方法较为简单,只是人工砸碎后再经人工用研钵磨成细粉,由于在研磨时研钵和研锤也会不断的被磨成粉末混入颜料中,因此过分长时间研磨会降低颜色的鲜明度和深度,所以不能过度研磨以保证颜料的纯度,因此颜料相对较为粗糙,在绘制阶段颜料中需要加入特定的溶剂,由于溶剂的粘度较大,一些颗粒较大的颜料颗粒随附着颜料一起被带到毛笔上,在坯上落笔绘制纹饰时这些较大的颜料颗粒会随着毛笔的落笔、转折收笔等动作的变化自然不断的留在纹饰中,施釉后进窑烧成时这些颜料矿石颗粒会变成纹饰中深色的色点,通常称之为“聚料”。
这些色点影响了纹饰的完美,是瓷器装饰的质量缺陷,到成化以后人们发现氧化钴矿石经过煅烧以后强度会大大降低,研磨时间大大减少,颜料的细碎度会大大提高,最关键的是不在使用特制的溶剂,改用发酵茶水作为颜料溶剂,因为茶水基本没有粘度,只有极细的颜料才会随附着毛笔,稍大一点的矿石颗粒会随着茶水留在颜料碟中,因此成化以后的青花瓷器纹饰中基本没有色点出现,使得成化以后的青花瓷纹饰克服了这一质量缺陷,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质量水平。。
由于工艺改革纹饰发生了巨变,前人使用的落后工艺再也没有人使用,青花装饰形成两种不同的效果,因此是否在纹饰中存在色点也就成为明早期以前青花的重要鉴定特征,仿古瓷制作者为了欺骗收藏者也在仿品纹饰中人为制作一些色点以增加仿品的真实度,但是由于仿品纹饰中的色点是在绘好后的纹饰上再次用笔点加上去的颜料,总归不自然,如果熟悉早期青花的人会看出其中的奥秘,但对于绝大多数收藏者来说是有难度的。
判断“聚料”真伪最简单、准确的方法是使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其结果一目了然,图一就是早期青花的偏光显微照片,我们从照片中可以看到纹饰的所有线条中都有色点存在,这些色点有两个特点,一是分布自然均匀,从色点的分布可以看出毛笔的运行规律,二是色点的形状基本保持着原始矿石的形状,隐隐约约可以看到矿石的棱角。
图二是仿品的偏光显微照片,照片中的青花纹饰中也有色点,但在箍线中没有色点,色点的形状大,边缘呈圆形,分布不合乎毛笔运行的规律,可以确定是人为后点上去的,色点是用毛笔点画而成,不会形成矿石的自然形状。
偏光显微仪观察十分适合广大收藏者准确判断“聚料”的真伪性,为早期青花的鉴定提供可靠给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