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 转载]宋代汝窑瓷器的谬误与汝瓷赏析两例(2)

[复制链接]
查看813 | 回复0 | 2019-12-11 00: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代汝窑瓷器的谬误与汝瓷赏析两例(2)                                                                                                
                                       


               
                                                                                        ia_1700001015.jpg

                  卜老秀: 宋代汝窑瓷器的谬误与汝瓷赏析两例(2)

   宋代“汝窑为魁”绝非浪得虚名,所以如此,一在色,二在釉,三在胎,四在型,更重要的是在韵。
   汝瓷的色独步天下,几无比肩者。色分天青、粉青、月白、卵青、豆青、灰青与虾青等,世评“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不同的色调,质感也不尽相同。尽管各种色调均为同一类型的配方,全赖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左右。烧成温度在1150度左右到1200度左右,大体上每提高10--20度瓷色便依次为:月白色,具完全失透感;粉青、卵青色,具半失透感;淡天青色或天青色,具玉质感;豆青、灰青或虾青,具玻璃质感。呈色还取决于烧成气氛,还原气氛的弱与强,分别使色呈黄色、青中带黄或青色,以至于天青色、豆青色、灰青色、虾青色等。汝窑最美的天青色则是还原程度恰到好处的杰作,这种颜色恰好迎合了顶层设计者的审美趣味与偏好。
   色是釉的体现,釉是瓷的皮肤,汝窑的玛瑙入釉向来令人津津乐道。一般世人只知玛瑙入釉不惜工本尽显皇家富贵大气,殊不知,玛瑙入釉的本质却是降低了汝窑烧制的温度,更有利于得到天青的釉色和玉的质感。原因很简单,北方瓷胎釉比之于南方瓷胎釉最大的特点是低硅高铝,这要求更高的温度才能完成瓷器的烧造。而这恰恰是汝窑所要避免的,加入了玛瑙便可把烧造温度降下来从而便于得到汝窑的天青釉色和所需要的玉质感。
   胎是瓷器的骨,但汝窑的胎有些“骨质酥松”,这主要是烧制温度被控制屈就色貌天青,釉似玉质所致。汝瓷的胎土选用风化程度高的瓷石与当地沉寂高铝白坩土,按配方经碾碎陈腐九练成泥后使用。如此这般的高铝质胎,其烧成温度至少要到1300度的高温才能使胎完全致密化,但这样一来汝瓷的特有美感及色泽便会丧失。事实上汝瓷的温度大多控制在1150--1200度之间,由于欠烧便造就了汝瓷的“骨质酥松”。汝瓷胎可见不少空洞与气孔,说明胎泥中含有很多腐植质和有机质,这也是敲击汝瓷声音低沉发闷的原因。
   汝窑的型那叫一个范儿,一是说范模在汝瓷中大量使用,汝窑中只要能使用模具的器物,便不会用拉坯成型。只有大型器才拉坯捏塑齐上手,虽说汝瓷的大型器并不太多。另一个便是时尚的做派,满釉裹足支钉小型窑炉精妙柴烧。釉面片纹曲径通幽,大器繁而不复,尽显大气。小器素净秀丽,绝不小气。无论是成型过程还是成型后的观感处处都透着皇亲贵胄的范儿。
   韵是汝瓷的魂,汝瓷在韵的统摄下有着灵动的美感。无论是端庄凝炼、形神兼备的造型,还是晶莹滋润、宝光如玉的釉色,无不体现者清雅素净、蕴蓄秀美的韵味儿。汝窑只所以受到宋代顶层设计的青睐,不仅因为其器制精良,更因为它独特的审美特质,清净幽玄、返璞归真的韵致,体现了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心理和精神风貌。宋代汝窑的工匠正是通过地下的泥土烧制成天空的颜色,把道教的精神,物质的至美和统治者的理想炼在了一起,从而创造了瓷器烧造的一个巅峰。

    接下来我们共同品味品味两件汝窑瓷器。
    第一件是汝窑天青釉椭圆器物(私人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称作椭圆形笔洗,富华所著《中国宋代汝窑瓷器大观》中称之为椭圆形舀子。器物高2.3cm,纵长15.7cm,横宽10.8cm。器身布满各色纹片,并有后续纹片“补开”现象,放大镜下可见多处棕眼。口沿肉色时隐时现,器外底浅凹,内有三个小米粒支钉痕,沿凹边沿有一抹酱色呈现。整体土沁较重,氧化、老化痕迹明显。洗心有一处小指甲盖儿大小的亮点儿呈现透明润亮的玻璃光泽,这块儿亮点像个孤岛与器物整体的玉质光泽格格不入,这是一种玛瑙沫未完全融化的现象在器物上的反映。器物虽小,釉润,色静,型美,器规,堪称精妙之作。

ia_1700001019.jpg

ia_1700001010.jpg

ia_1700001016.jpg


ia_1700001014.jpg


    另一件是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私人收藏),直径13.2cm,花开五瓣,口略撇,上丰下敛,浅腹薄壁。棱角含蓄,器身随沿起伏,圈足微撇,裹足满釉,釉色沉静,玉质光泽,底有细小米粒状支钉痕五枚。底足釉下云翳潜藏,这是到目前为止尚不能作伪的古瓷特征。与上例相同的是,棕眼密布,土沁入骨,老化与氧化痕迹明显。另外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件葵花洗帮边上那块黑,这是一种有机物沁,它深藏釉下,潜入机理,是多年长期淫沁的结果,是时间老人的馈赠,目前造假者还没有这种功力。
   两件器物除了范模成型极其规整之外,还有个共同特点需要阐述,这便是气泡问题。两件器物表面即便是放大镜下也很难看到气泡,只有底足积釉处方可看到稀疏大小不一的气泡呈“寥若星辰”状,器物表面呈现的却是另一景观,我称之为“灿若星辰”。放大镜下,结晶亮点若隐若现“星光灿烂”,加之天青的釉色用“灿若星辰”形容绝不过分。另外两件器物“无釉之处所呈之色,(皆)类乎羊肝”(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一件小器物,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个星空般的大世界,真乃妙哉。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个事情不得不提。80年代开封组织恢复北宋官窑仿制的过程中,到北京故宫想见见馆藏官窑的庐山真面目,几经周折,经副总理(好像是谷牧)特批,绝对像敬神一样把一件官窑器请出,当时似乎立有“军令状”,弄坏是要大刑伺候的。现在许多书上都有谈汝窑的文字,但是大同小异,相信作者中未识庐山真面目的大有人在。其实任何器物,包括汝窑瓷器在有规律可寻的基础上,不同的器物总有个性差异。只有与器物亲密接触者,才可以并呈现出差异来,人云亦云只能是复印机的干活。
   吴冠中说:“美,分为两路:一路是大众审美,夺人眼球;一路是艺术审美,撼人心灵!”汝窑大概是可以归类能够撼人心灵这波的。

ia_1700001013.jpg

ia_1700001017.jpg

ia_1700001012.jpg


ia_1700001008.jpg


附:王留现在宝丰清凉寺发现并捐给上海博物馆的汝窑洗:
ia_1700001007.jpg

ia_1700001009.jpg


清凉寺汝窑出土瓷器中的小米粒支钉痕
                                                                        
                                                               
ia_17000010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