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漆衣陶器、漆陶、陶胎漆器-始于战国终于西汉中晚期

[复制链接]
查看642 | 回复0 | 2020-3-3 15: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漆衣陶器、漆陶、陶胎漆器-始于战国终于西汉中晚期
TAG: 漆衣陶器,漆陶,陶胎漆器,四川古陶瓷收藏,四川古陶瓷鉴定,四川古瓷馆,俨唐古瓷馆,四川成都古陶瓷鉴定收藏公司,四川收藏机构,四川成都古陶瓷博物馆,漆衣陶器 漆陶 陶胎漆器 始于战国 终于西汉

  
始于战国终于西汉晚期的漆皮陶器
        近读《华夏考古》2005年第一期包明军先生的《漆衣陶器浅谈》,获益匪浅,特摘要以备再读并贡献于同好诸君。
  一、漆衣陶器与漆器的技术渊源
       漆衣陶器,产生于战国中期,流行于西汉早中期,是一种把木胎和夹紵胎漆器技术,移植到素面陶器上进行髹漆作画而成的一种更实用、更美观的新型陶器(如图1)。
  二、漆衣陶器产生流行之时地
        从考古发掘的墓葬资料看,漆衣陶器开始出现于战国中期晚的楚墓中,到秦汉时期特别是西汉早中期,除在原楚国统治的广大地区湖北、湖南、安徽等地比较流行外,其它周边地区也开始流行,向北达到今山东、河南、河北、北京一带,向西进入四川盆地,而在关中地区也发现有这类器物。
  三、漆衣陶器的器形色彩与纹饰
       1858年--1959年湖南省博物馆发掘的常德德山楚墓,出土了整套的漆衣陶器,其器形为鼎、敦、壶,通体髹漆衣,上用红、白、黑彩绘纹饰。1991年安徽六安县文管所在该县城北发掘的战国楚墓中,出土了的成套漆衣陶礼器,其器形为鼎、钫、壶、豆、小壶。通体髹黑色漆衣,以红黄彩绘云纹、变形蟠螭纹及变形凤纹。1978年湖北云梦县文化馆在城关东郊珍珠坡发掘的战国中期楚墓中,也出土了成套的漆衣陶礼器,器形为壶、罍、钫、豆等。以黑红白及金彩绘弦纹、蟠虺纹、三角雷纹、斜角雷纹、卷云纹、变形蟠虺纹、网纹等。关中地区出土的漆衣陶器,从器形看,深受秦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茧形壶、蒜头瓶等新器形和B形纹新纹饰。从其它墓葬出土的漆衣陶器看,其纹饰还有几何三角纹、波折纹、方连纹、菱形纹以及勾云纹、s 纹、柿蒂纹、龙凤纹等。
        从其器形也可以看出其年代,这些鼎、壶、敦、豆、钫,皆流行于战国及秦与西汉时期的陶礼器,至西汉晚期,特别是东汉时期,这种礼器组合已被更具世俗生活气息的仓、灶、圈与猪狗牛羊所取代。
  四、出土漆衣陶器墓葬的等级
        从出土漆衣陶器墓葬的等级看,既有侯王级,如河北定县40号汉墓,为身穿金缕玉衣的中山王刘修,葬于汉宣帝五凤年间。北京大葆台西汉木椁墓,为燕王刘旦,葬于昭宣时期。还有侯爵级,如安徽阜阳双古堆M1,M2,系第二代汝阴侯夏侯灶夫妇。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员和乡绅地主及官吏家庭成员墓也有大量的出图。再此不再一一叙述。
  五、漆衣陶器的脱水与保存
       从各地出土的大量的西汉早中期漆衣陶器来看,一类漆衣与陶胎结合得比较紧密。虽然出土时大都已经破碎,但漆料仍然紧密地黏附在陶胎上,保存比较完好的漆衣陶器大都属于此类。另一类与陶胎结合不紧密,由于墓室干燥,出土时漆衣即成片脱落,有些墓室湿度大,保存较好,但一旦脱水,漆衣就很快脱落。这类漆衣陶出土时,漆衣乌黑发亮,彩绘鲜艳,精美异常,但彩绘很快即暗淡失色,不久漆衣也开始脱落,露出斑驳的陶胎。
        漆器及漆衣陶器的保存,在目前只有极少文博单位具备这方面的技术条件。民间收藏除了泡在水中,似乎还没有妥善保护的办法。目前市场上见到的真品,可以说全是漆衣脱落不堪的东西。当你看到漆衣精美者,那肯定新仿无疑。
  六、漆衣陶器的体量与经济价值
        漆衣陶器的流行,一方面是因为漆器在当时非常盛行,为漆衣陶器准备了成熟的技术。另一方面是因为漆器制作工艺复杂,需要花费很多劳动力,价格高昂。据《盐铁论》载:“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一文杯得铜杯十。”可见当时精美的漆器的价格相当于同类铜器的十倍。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下层官员及地主死后陪葬大量漆器,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些精明的商人便开始把髹漆绘画技术用于掩盖粗糙的陶器,从而生产除了这种外表美观似漆器,因胎为陶而价格低廉的漆衣陶器并大受欢迎。
        目今文物仿品大行其道,原因也是迎合了人们贪便宜的心理。
  7、漆衣陶器绝迹的原因
       一是东汉瓷器大量生产,二者釉陶成功入市,与其相比,皆价廉物美。经济规律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