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第三讲青花釉面断代之石子青、回青、浙青、珠明料

[复制链接]
查看1158 | 回复0 | 2021-12-14 22: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讲青花釉面断代之石子青、回青、浙青、珠明料                                                               
               
                                       




    上一讲我们讲了平等青,回顾一下平等青有记载的使用年代是始于成化中期,直至嘉靖中期彻底弃用,主要是成化中期至正德早期景德镇窑青花多用此料。今天我们第一讲石子青
石子青国产青料名。明代中期始用。据《江西大志·陶书》记载;石子青产瑞州诸处(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明嘉靖时烧造御器,在回青中按比例配入石子青,呈色最佳。石子青多则色沉不亮。石子青也简称石青。有人认为石子青即无名子。景德镇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石子青烧造青花瓷。
  石子青产于瑞州(今江西上高),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器多用此料描绘纹饰。《江西省大志》有“回青行,石子青废”记载,可知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回青之前使用石子青料。上高石子青含三氧化二铁5.38%、氧化锰29.87%、氧化钴4.15%,一般呈色蓝中带灰而清雅、个别明丽浓艳。《正字通》:“卢陵新建产黑赭石。磨水画瓷坯,初无色,烧之成天蓝。景德镇取诸婺源,名画烧青,一曰无名子。”明正德时烧制的浓中带灰的青花器,使用的彩料就是石子青,可见石子青在正德时期已经使用,和平等青共存于正德时期。也有一说石子青它的品级一般,说明发色不美,官窑在宣德朝后各朝单独用做青花料比较少。它的发色从它使用的年代上看,到目前仍然在使用。从产品中分析,它发色灰谈。石子青的使用从明洪武时期开始就有迹象,在成化与弘治朝逐渐多了起来,在正德朝比较多。民窑用的较多,单独使用较少,一般和进口料或者回青混合使用,直至今天仍有使用。青花王子张浦生认为,顺治时期的青花瓷不少是用石子青烧造的。康熙前期主要以石子青为主(中期用珠明料),后期仍有用石子青。明代民窑与官窑不同:官窑用料上乘,凭借肉眼能够明确指出某件瓷器用的青料是什么料,张浦生先生说,“官窑看青料鉴别”。明代早期用苏麻离青,中期用平等青,晚期先后用回青、浙料;而民窑虽然除明代中期以外,一直都在使用石子青,但多数情况下或混合苏青、或混合回青、或混合浙料使用。因此,除了明代中期以外,在大多数情形下,我们仅凭肉眼是不能明确指出某件瓷器用的是石子青。   
第二回青
ia_400001046.jpg



回青也称佛头青。回青料纯然一色,蓝中透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明代正德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景德镇御窑厂使用的一种进口原料。多与石子青配制,回青料的比例若稍高,则青花便呈色浓艳红紫,;若石子青用多了,呈色便灰蓝。回青中之最珍贵者,在某一时期,其价格甚至超过了黄金。回青产于云南,可作烧制瓷器原料。明正德时已出现,嘉靖时成为当时青花的标志。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回青》:“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明史·吕坤传》:“至饶州磁器,西域回青,不急之须,徒累小民敲骨。”《窥天外乘》:“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铛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回青多与石子青配合使用。配制时二者比例不同,则呈色各异,《江西大志·陶书》:“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石沉而不亮。”嘉靖青花浓重鲜艳的蓝色,正是掌握了回青与石子青恰当的配料比例的结果。
第三浙青
ia_400001040.jpg



万历后期进口回青料告罄,官窑改用浙料。万历早期仍然使用回青青料,发色浓重艳丽,蓝中泛紫。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回青料用竭,开始使用浙江产的浙料,由于这个时期对青花钴土矿料有了新的工艺,从传统的水选到火煅,迅速提高了青花的发色质量,使得浙料呈色青翠幽蓝,蓝中泛灰,多有晕散,色调颇具沉静感。开创了青花瓷的又一个高潮,但因当时明朝江河日下,官窑独立难支,直至1620年,景德镇御窑厂停止生产。在此期间,由于官府限制的松懈,以及窑工和原料都大量流入民间,大大提高了民窑的制作水平。此时的无款官窑和民窑精品很难区分。流光最易把人抛,在那些深深浅浅的青色之中,折射的是岁月更迭与王朝风霜。
下面主要介绍下清三代的釉面特征


顺治时期其青花料基本上采用晚明的国产浙料,色调较为丰富,且开始分出浓淡和阴阳面的层次。但也有部分江西土青,呈色并非一色而有青翠、淡蓝、黑蓝、正蓝之分,缺乏永宣窑青花沁入骨到底韵味。康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时期,其青花瓷主要采用国产上好浙料,呈色以翠蓝为主,由于采取了“分水”皴染的技法,使画面富有实感,其色娇艳青翠、清新明快,层次分明,为青花装饰的高峰时期做到了墨分五色,胎体紧皮亮釉。影响深远至雍、乾、嘉时期。
康熙青花瓷胎质洁白,质地细腻,所罩之釉的色调呈浅蓝色或淡青色。康熙早期的青花瓷釉层薄,一些盘和瓶的底部施釉差不多呈干枯状态,或有缩釉点,这是鉴定的一个特征。由于这种类似玻璃釉的釉层较薄,形成明亮的白色背景,青花容易被衬托的色真鲜美。康熙中期,青花发色掌握得很准,往往呈现出纯蓝色,明亮爽目,鲜艳浓翠,成为康熙最为出名的青花色。
  

ia_400001047.jpg

ia_400001044.jpg




雍正青花呈色有纯蓝、灰蓝和青紫三种。灰蓝色是典型的民窑粗器,青紫色的多属民窑仿明作品,标准的雍正官窑青花呈色极为纯正,洁净无瑕,有深浅不同色阶,略见晕散。
青料发色有三种。使用浙料的呈色基本与康熙时期使用浙料的瓷器相同,蓝中带紫,多采用上等浙料绘制官窑青花;仿宣德青花发色青中有黑褐色疵点,略有晕散,官窑仿宣德青花瓷发色幽静而匀润,雍正早期有康熙时期的指捺纹特征,中后期比康熙时期发色更加淡雅,蓝中带有藏青色点;深沉的淡蓝色泽,色沉釉底,发色稳定雅丽,具有典型的雍正特点。


雍正时期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青花胭脂红、珐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其中青花釉里红烧制很多,尤为精美,以青花绘辅助纹饰,釉里红绘主题纹饰,既保持了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壮丽、鲜艳夺目的色调。
乾隆青花在清代素以“稳定、浑厚、沉着”而著称,使用国产青料绘制。早期发色与雍正青花差别不大,略见晕散,但比雍正时期稳定;中期呈色稳定明快,为纯蓝色;后期呈色较为厚重沉闷,无明快清丽之感。乾隆青花也有一些淡描以及浆胎青花,但数量不多。






乾隆仿明代瓷中在青料上与真品有着明显的区别。明万历以前的青花中有有黑褐色斑点,特别是使用“苏麻离青”料绘画的青花瓷,黑褐色斑点深入胎骨,大小不等,这是因为青料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铁而形成的。明万历以后发明了火烤法,能够把氧化铁从青料中分离出去,故中高档瓷中不见黑褐色斑点。雍正、乾隆时期仿明永宣青花氛围较浓,把永宣青花中的黑褐色斑点也认为是美的特征而予以模仿,其办法就是在认为该有斑点的地方使用青料重笔点染。永宣青花斑点与雍、乾青花斑点有着不同特征。永宣青花斑点成黑褐色,大小不一呈不规则状,而雍、乾青花斑点呈藏青色,大小一致且分布非常有规律。

ia_400001045.jpg

ia_400001042.jpg



嘉庆道光时期青料使用无规范,故前期青花色淡雅清晰而呈灰色,无青花色料凝聚的斑点和晕散,呈色稳定;后期青花有漂浮现象,并影响至整个晚清花的时代特征。嘉道时期釉面多有釉要区分前朝的橘皮釉。清代晚期青花瓷制作都采用国产青料。咸丰时期典型青花瓷颜色淡雅或者淡雅;同治末期还采用了进口青料洋蓝,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鲜亮,青中泛紫,缺乏天然矿物青料的美感;光绪时期的国产青料采用的是浙料,民窑则用洋蓝或石子青,所产青花瓷特点是颜色漂浮在釉中;宣统时期采用国产青料,民窑则多用洋蓝,产出青花瓷颜色青翠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