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登录
立即注册
馆藏
标本
论坛
BBS
资讯
艺术品资本金融化平台
关于我们
搜索
搜索
馆藏古瓷
日本瓷器
馆藏文物
馆藏标本
日本瓷器
鉴赏学习
文物鉴定
格古日记
频道
积分商城
留言
企业简介
最新新闻
品牌故事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中国·古陶瓷与标本博物馆
»
论坛
›
论坛
›
收藏知识
›
续茶经(一、茶之源·上)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茶文化]
续茶经(一、茶之源·上)
[复制链接]
1682
|
0
|
2020-1-4 02: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续茶经(一、茶之源·上)
卷上之一
一、茶之源
许慎《说文》:茗,荼芽也。
王褒《僮约》前云“炰鼈烹荼”,后云“阳武买荼”
(注:前为苦菜,后为茗。)
张华《博物志》:饮真荼,令人少眠。
《诗疏》:椒树似茱萸,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
《唐书·陆羽传》: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之图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唐六典》:金英、绿片,皆茶名也。
《李太白集·赠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序》:余闻荆州玉泉寺近青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多玉泉交流。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防。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花,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茗,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卷然重叠,其状如掌,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觏,因持之见贻,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俾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皮日休集·茶中杂咏诗序》: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季疵之始为《经》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俾饮之者除痟而去疠,虽疾医之未若也。其为利也于人岂小哉!余始得季疵书,以为备矣。后又获其《顾渚山记》二篇,其中多茶事。后又太原温从云、武威段{石舄}之,各补茶事十数节,并存于方册。茶之事由周而至于今,竟无纤遗矣。
《封氏闻见记》: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色额甚多。《唐韵》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
裴汶《茶述》: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厌,得之则安,不得则病。彼芝朮黄精,徒云上药,致效在数十年后,且多禁忌,非此伦也。或曰:多饮令人体虚病风。余曰:不然。夫物能袪邪,必能辅正,安有蠲逐聚病而靡裨太和哉?今宇内为土贡实众,而顾渚、蕲阳、防山为上,其次则寿阳、义兴、碧涧、防湖、衡山,最下有鄱阳、浮梁。今者其精无以尚焉,得其粗者,则下里兆庶,瓯碗纷糅,顷刻未得,则胃腑病生矣。人嗜之若此者,西晋以前无闻焉。至精之味或遗也,因作《茶述》。
宋徽宗《大观茶论》: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袪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而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具举,海内宴然,垂拱密勿,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知为利害者,叙本末二十篇,号曰《茶论》。一曰地产,二曰天时,三曰择采,四曰蒸压,五曰制造,六曰鉴别,七曰白茶,八曰罗碾,九曰盏,十曰筅,十一曰瓶,十二曰杓,十三曰点,十四曰防,十五曰味,十六曰香,十七曰色,十八曰藏,十九曰品,二十曰外焙。
名茶各以所产之地,如叶耕之平园台星岩,叶刚之高峰青凤髓,叶思纯之大风,叶屿之屑山,叶五崇林之罗汉上水桑芽,叶坚之碎石窠、石臼窠
(一作六窠)
,叶琼、叶辉之秀皮林,叶师复、师贶之虎岩,叶椿之无双岩芽,叶懋之老窠园,各擅其美,未尝混淆,不可概举。焙人之茶固有前优后劣、昔负今胜者,是以园地之不常也。
丁谓《进新茶表》:右件物,产异金沙,名非紫笋。江边地暖,方呈彼茁之形;阙下春寒,已发其甘之味。有以少为贵者,焉敢韫而藏诸?见谓新茶,实遵旧例。
蔡襄《进茶录表》: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谕臣:先任福建运使日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烹煎之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伏惟清闲之宴,或赐观采,臣不胜荣幸。
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毎因南郊致斋,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缕金花于其上。盖其贵重如此。
赵汝砺《北苑别录》:草木至夜益盛,故欲导生长之气,以糁雨露之泽。茶于毎岁六月兴工,虚其本,培其末,滋蔓之草,遏郁之木,悉用除之,政所以导生长之气而渗雨露之泽也。此之谓“开畬”。唯桐木则留焉。桐木之性与茶相宜,而又茶至冬则畏寒,桐木望秋而先落;茶至夏而畏日,桐木至春而渐茂,理亦然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建茶盛于江南,近岁制作尤精,“龙团”最为上品,一斤八饼。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运使,始造“小团”以充岁贡。一斤二十饼,所谓上品龙茶者也。仁宗尤所珍惜,虽宰相未尝辄赐,惟郊礼致斋之夕,两府各四人共赐一饼,宫人剪金为龙凤花,贴其上,八人分蓄,以为奇玩,不敢自试,有佳客出为传玩。欧阳文忠公云:“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也。”嘉祐中,小团初出时也。今小团易得,何至如此多贵。
周辉《清波杂志》:自熙宁后始贡“密云龙”。毎岁头纲修贡,奉宗庙及贡玉食外,赉及臣下无几。戚里贵近,丐赐尤繁。宣仁太后令建州不许造“密云龙”,受他人煎炒不得也。此语既传播于缙绅间,由是“密云龙”之名益著。淳熈间,亲党许仲启官苏沙,得《北苑修贡录》,序以刊行。其间载岁贡十有二纲,凡三等,四十有一名。第一纲曰“龙焙贡新”,止五十余銙。贵重如此,独无所谓“密云龙”者,岂以“贡新”易其名耶?抑或别为一种,又居“密云龙”之上耶?
沈存中《梦溪笔谈》: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都未言建溪。然唐人重串茶,粘黑者则已近乎建饼矣。建茶皆乔木,吴蜀唯丛茇而已,品自居下。建茶胜处曰郝源、曾坑,其间又有坌根、山顶二品尤胜。李氏号为北苑,置使领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建安北苑,始于太宗太平兴国三年,遣使造之,取象于龙凤,以别入贡。至道间,仍添造石乳、蜡面。其后大小龙,又起于丁谓而成于蔡君谟。至宣政间,郑可简以贡茶进用,久领漕,添续入,其数渐广,今犹因之。细色茶五纲,凡四十三品,形制各异,共七千余饼。其间贡新、试新、龙团、胜雪白茶、御苑玉芽,此五品乃水拣,为第一;余乃生拣,次之。又有粗色茶七纲,凡五品。大小龙凤并拣芽,悉入龙脑,和膏为团饼茶,共四万余饼。盖水拣茶即社前者,生拣茶即火前者,粗色茶即雨前者。闽中地暖,雨前茶已老而味加重矣。又有石门、乳吉、香口三外焙,亦隶于北苑。皆采摘茶芽,送官焙添造,毎岁縻金共二万余缗。日役千夫,凡两月方能迄事。第所造之茶不许过数,入贡之后市无货者,人所罕得。惟壑源诸处私焙茶,其绝品亦可敌官焙。自昔至今亦皆入贡,其流贩四方者悉私焙茶耳。
北苑在富沙之北,隶建安县。去城二十五里,乃龙焙造贡茶之处,亦名凤皇山。自有一溪南流,至富沙城下,方与西来水合而东。
车清臣《脚气集》:《毛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注:“荼,苦菜也。周礼掌荼以供丧事,取其苦也。”苏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近世。”乃以今之茶为荼。夫茶今人以清头目,自唐以来,上下好之,细民亦日数椀,岂是荼也?茶之粗者是为茗。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序》: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自北苑凤山南直苦竹园头,东南属张坑头,皆高远先阳处,岁发常早,芽极肥乳,非民间所比。次出壑源岭,高土沃地,茶味甲于诸焙。丁谓亦云:凤山高不百丈,无危峰绝崦,而冈翠环抱,气势柔秀,宜乎嘉植灵卉之所发也。又以建安茶品甲天下,疑山川至灵之卉,天地始和之气,尽此茶矣。又论石乳出壑岭断崖缺石之间,盖草木之仙骨也。近蔡公亦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故四方以建茶为名,皆曰北苑云。
黄儒《品茶要录序》:说者尝谓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盖前此茶事未甚兴,灵芽真笋,往往委翳消腐,而人不知惜。自国初以来,士大夫沐浴膏泽,咏歌升平之日久矣。夫身世洒落,神观冲澹,惟兹茗饮为可喜。园林亦相与摘英夸异,制棬鬻新,以趋时之好。故殊异之品,始得自出于榛莽之间,而其名遂冠天下。借使陆羽复起,阅其金饼,味其云腴,当爽然自失矣。因念草木之材,一有负瑰伟绝特者,未尝不遇时而后兴,况于人乎?
苏轼《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黄君道辅讳儒,建安人。博学能文,淡然精深,有道之士也。作《品茶要录》十篇,委曲微妙,皆陆鸿渐以来论茶者所未及。非至静无求,虚中不留,乌能察物之情如此其详哉!
《茶录》:茶古不闻食。自晋宋已降,吴人采叶煮之,名为“茗粥”。
叶清臣《煮茶泉品》:吴楚山谷间,气清地灵,草木颖挺,多孕茶荈。大率右于武夷者为白乳,甲于吴兴者为紫笋,产禹穴者以天章显,茂钱塘者以径山稀。至于桐庐之岩,云衢之麓,雅山著于宣歙,蒙顶传于岷蜀,角立差胜,毛举实繁。
周绛《补茶经》:芽茶只作早茶,驰奉万乘,尝之可矣,如一旗一枪,可谓奇茶也。
胡致堂曰:茶者,生人之所日用也。其急甚于酒。
陈师道《茶经丛谈》:茶,洪之双井,越之日注,莫能相先后。而强为之第者,皆胜心耳。
陈师道《茶经序》: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逮邑里,外及异域遐陬,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可谓智矣。《经》曰:“茶之否臧,存之口诀。”则书之所载,犹其粗也。夫茶之为艺下矣,至其精微,书有不尽;况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纸墨之间,其有得乎?昔者先王因人而教,同欲而治,凡有益于人者皆不废也。
吴淑《茶赋》注:五花茶者,其片作五出花也。
姚氏《残语》:绍兴进茶,自高文虎始。
王楙《野客丛书》:世谓古之荼即今之茶,不知荼有数种,非一端也。《诗》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者,乃苦菜之荼,如今苦苣之类。《周礼》“掌荼”、《毛诗》“有女如荼”者,乃苕荼之荼也,此萑苇之属。惟荼槚之荼,乃今之茶也。世莫知辨。
《魏王花木志》:茶叶似栀,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瑞草总论》:唐宋以来,有贡茶,有榷茶。夫贡茶,犹知斯人有爱君之心。若夫榷茶,则利归于官,扰及于民,其为害又不一端矣。
元熊禾《勿斋集》:北苑茶焙记贡古也。茶贡不列《禹贡》、周《职方》而昉于唐,北苑又其最著者也。苑在建城东二十五里,唐末里民张晖始表而上之。宋初,丁谓漕闽,贡额骤益,斤至数万。庆历承平日久,蔡公襄继之,制益精巧,建茶遂为天下最。公名在四谏官列,君子惜之。欧阳公修虽实不与,然犹夸侈歌咏之,苏公轼则直指其过矣。君子创法可继,焉得不重慎也。
《说郛·臆乘》:茶之所产,六经载之详矣,独异美之名未备。唐宋以来,见于诗文者尤夥,颇多疑似。若蟾背、虾须、雀舌、蟹眼、瑟瑟、沥沥、霭霭、鼓浪、涌泉、琉璃眼、碧玉池,又皆茶事中天然偶字也。
《茶谱》:衡州之衡山,封州之西乡,茶研膏为之,皆片团如月。又彭州蒲村堋口其园有“仙芽”、“石花”等号。
明人月《团茶歌序》:唐人制茶碾末,以酥滫为团,宋世尤精。元时其法遂绝。予效而为之,盖得其似。始悟古人咏茶诗所谓“膏油首面”,所谓“佳茗似佳人”,所谓“绿云轻绾湘娥鬟”之句。饮啜之余,因作诗记之,并传好事。
屠本畯《茗笈评》:人论茶叶之香,未知茶花之香。余往岁过友大雷山中,正值花开,童子摘以为供,幽香清越,绝自可人,惜非瓯中物耳。乃予著《瓶史月表》,以插茗花为斋中清玩,而高濂《盆史》,亦载“茗花足助玄赏”云。
《茗笈赞》十六章,一曰溯源,二曰得地,三曰乘时,四曰揆制,五曰藏茗,六曰品泉,七曰候火,八曰定汤,九曰点瀹,十曰辨器,十一曰申忌,十二曰防滥,十三曰戒淆,十四曰相宜,十五曰衡鉴,十六曰玄赏。
谢肇淛《五杂组》:今茶品之上者,松萝也,虎丘也,罗岕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而吾闽武夷、清源、彭山三种,可与角胜。六安、雁宕、蒙山三种,袪滞有功而色香不称,当是药笼中物,非文房佳品也。
《西吴枝乘》:湖人于茗,不数顾渚而数罗岕。然顾渚之佳者,其风味已远出龙井。下岕稍清隽,然叶粗而作草气。丁长孺尝以半角见饷,且教余烹煎之法,迨试之,殊类羊公鹤。此余有解有未解也。余尝品茗,以武夷、虎丘第一,淡而远也;松萝、龙井次之,香而艳也;天池又次之,常而不厌也。余子琐琐,勿置齿喙。
(谢肇淛)
屠长卿《考槃余事》:虎丘茶最号精绝,为天下冠,惜不多产,皆为豪右所据,寂寞山家无由获购矣。天池青翠芳馨,啖之赏心,嗅亦消渴,可称仙品,诸山之茶,当为退舍。阳羡俗名罗岕,浙之长兴者佳,荆溪稍下。细者其价两倍天池,惜乎难得,须亲自收采方妙。六安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龙井之山不过数十亩,外此有茶,似皆不及。大抵天开龙泓美泉,山灵特生佳茗以副之耳。山中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妙,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天目为天池、龙井之次,亦佳品也。地志云:“山中寒气早严,山僧至九月即不敢出。冬来多雪,三月后方通行,其萌芽较他茶独晩。”
包衡《清赏录》:昔人以陆羽饮茶比于后稷树谷,及观韩翃《谢赐茶启》云:“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人爱客,才有分茶。”则知开创之功,非关桑苎老翁也。若云在昔茶勋未普,则比时赐茶已一千五百串矣。
陈仁锡《潜确类书》:紫琳腴、云腴,皆茶名也。
茗花白色,冬开似梅,亦清香。
(按冒巢民《岕茶汇钞》云:“茶花味浊无香,香凝叶内。”二说不同。岂岕与他茶独异欤。)
《农政全书》:六经中无茶,荼即茶也。《毛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以其苦而甘味也。
夫茶,灵草也,种之则利博,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诚民生食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一助也。
罗廪《茶解》:茶固不宜杂以恶木,惟古梅、丛桂、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与之间植,足以蔽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植芳兰、幽菊清芬之品。最忌菜畦相逼,不免渗漉,滓厥清真。
茶地南向为佳,向阴者遂劣。故一山之中,美恶相悬。
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茶事于唐末未甚兴,不过幽人雅士,手撷于荒园杂秽中,拔其精英,以荐灵爽,所以饶云露自然之味。至宋设茗纲,充天家玉食,士大夫益复贵之,民间服习寖广,以为不可缺之物。于是营植者拥溉孳粪,等于蔬薮,而茶亦隤其品味矣。人知鸿渐到处品泉,不知亦到处捜茶。皇甫冉《送羽摄山采茶》诗数言,仅存公案而已。
徐岩泉《六安州茶居士传》:居士姓茶,族氏众多,枝叶繁衍遍天下。其在六安一枝最著,为大宗;阳羡、罗岕、武夷、匡庐之类,皆小宗;蒙山又其别枝也。
乐思白《雪庵清史》:夫轻身换骨,消渴涤烦,茶荈之功,至妙至神。昔在有唐,吾闽茗事未兴,草木仙骨,尚閟其灵。五代之季,南唐采茶北苑,而茗事兴。迨宋至道初,有诏奉造,而茶品日广。及咸平、庆历中,丁谓、蔡襄造茶进奉,而制作益精。至徽宗大观、宣和间,而茶品极矣。断崖缺石之上,木秀云腴,往往于此露灵。倘微丁、蔡来自吾闽,则种种佳品,不几于委翳消腐哉?虽然,患无佳品耳。其品果佳,即微丁、蔡来自吾闽,而灵芽真笋,岂终于委翳消腐乎?吾闽之能轻身换骨、消渴涤烦者,宁独一茶乎?兹将发其灵矣。
冯时可《茶谱》:茶全贵采造。苏州茶饮遍天下,专以采造胜耳。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最为时尚。是茶始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造法。其后于徽之松萝结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远迩争市,价忽翔涌。人因称松萝,实非松萝所出也。
胡文焕《茶集》:茶至清至美物也,世皆不味之,而食烟火者又不足以语此。医家论茶性寒,能伤人脾,独予有诸疾,则必借茶为药石,毎深得其功效。噫!非缘之有自,而何契之若是耶!
《群芳谱》:蕲州蕲门团黄,有一旗一枪之号,言一叶一芽也。欧阳公诗有“共约试新茶,旗枪几时绿”之句。王荆公《送元厚之》句云:“新茗斋中试一旗。”世谓茶始生而嫩者为一枪,寖大开者为一旗。
鲁彭《刻茶经序》:夫茶之为经,要矣。兹复刻者,便览尔。刻之竟陵者,表羽之为竟陵人也。按羽生甚异,类令尹子文。人谓子文贤而仕,羽虽贤,卒以不仕。今观《茶经》三篇,固具体用之学者。其曰伊公羮、陆氏茶,取而比之,实以自况。所谓易地皆然者,非欤?厥后茗饮之风行于中外,而回纥亦以马易茶,由宋迄今,大为边助。则羽之功,固在万世,仕不仕奚足论也。
沈石田《书岕茶别论后》:昔人咏梅花云:“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此惟岕茶足当之。若闽之清源、武夷,吴郡之天池、虎丘,武林之龙井,新安之松萝,匡庐之云雾,其名虽大噪,不能与岕相抗也。顾渚毎岁贡茶三十二斤,则岕于国初已受知遇。施于今,渐远渐传,渐觉声价转重。既得圣人之清,又得圣人之时,蒸、采、烹、洗,悉与古法不不同。
李维桢《茶经序》:羽所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十卷,《占梦》三卷,不尽传,而独传《茶经》,岂他书人所时有,此其觭长,易于取名耶?太史公曰:“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数,惟俶倘非常之人称焉。”鸿渐穷阨终身,而遗书遗迹,百世下宝爱之,以为山川邑里重。其风足以廉顽立懦,胡可少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照妖镜
返回列表
发新帖
admin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鉴赏学习
收藏知识
世界馆藏检阅
鉴定服务
格古日记
关于我们